欢迎来到 快商业-商业中国门户
热点动态
     
   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:媒体融合在路上
    VIEW CONTENTS
    快商业 首页 自媒体 时尚文化 查看内容

    CTR媒体融合研究院:媒体融合在路上

    2017-2-15 15:06| 发布者: xiaoka| 查看: 11277| 评论: 0|来自: 互联网
    摘要: 近日,央视市场研究的姚林、谢璇撰写了题为“媒体融合在路上:媒体融合系列高端对话之 -- 陈海泉VS徐立军”的文章。文章就央视市场研究(CTR)总裁徐立军与成都商报党委书记、总编辑、总经理陈海泉的关于媒体融合问 ...


    传统媒体转型,管理者思维转换是个难题

    徐总:内部组织架构、生产模式的变革令很多传统媒体人领导人头疼,因为传统媒体做融合转型,报社也好、电视台也好,相应的内部组织架构、生产模式都需要变革。我注意到成都商报把专刊部给撤销了,在我看来,这其实是很难的。

    海总:我觉得不难。为什么撤并专刊部成立数字整合营销中心,其实是随着数字形态的变化,媒体经营模式要发生颠覆。原来都市报干了20年,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创新,但经营归结起来就是两点:广告+软文。发展了20年,顺风顺水,基本没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也把我们的经营团队给废了,只会拉广告,或者写点小软文。大量的软文是公关公司提供,加点盐添点儿醋就可以了。但现在这一招不管用了,没有哪家客户会和你单独地谈报纸广告。

    我觉得未来就是靠两个东西:一个是以互联网思维牵头的数字整合营销。原来是报纸牵头,现在倒过来,数字营销整合,即“数字营销+报纸广告+活动+电商”,实际上是给企业一个全案解决方案,这是靠创意;一个是大数据营销,靠精准。

    现在大数据精准营销很火,但很多是伪概念。我认为大数据要抓取用户的行为数据。目前成都商报客户端是与社群结合在一起,直接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。再往下细分,成都儿童团、四川名医,更是行为数据了。比如说四川名医,我们建了30多个病友圈,光癌症病友圈就有8万多人。发展下去,我们会组织病友大会,像癌症病友大会、糖尿病患者大会……把全国甚至全球的抗癌明星请来成都现身说法。大量的医疗企业不买单吗?肯定买单。虽然我们的数据量目前还不大,但是管用。

    所以我们内部在研发大数据库,专注实用,不去做看似高大上的概念的东西,而是把所有新媒体的数据整合起来,统一管理,集中使用。现在已经尝到甜头了。

    未来,原始的硬广已经不行了,下一步靠原生广告、植入式广告、创意式广告。未来一定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、智慧时代,原来靠人脉、靠关系、靠勾兑解决的问题,都要靠知识、靠创意才能解决。我们尽快要做好这个转型。

    徐总:成都商报相对于其他商业媒体也是比较市场化的,所以传统媒体领导人会发愁的组织架构的变化、生产方式的调整,又要换脑筋、换思维、换位置,甚至还要剥夺利益,在这些问题上,成都商报怎么解决?

    海总:这个很难,但是有几项重点工作我们一直在做。现在有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与我们谈“谈资”的合作,其中一家15分钟就确定了合作意向。他们之所以投成都商报,在我看来是因为成都商报是所有都市报中唯一一个团队还没有散的。目前很多家报纸大量的人才都流失了。坦率说,我们也流失了一些,但核心团队没有流失。为什么?因为成都商报的企业文化。商报是真正从市场上生长起来的。全国绝大多数都市报是由党报办的,成都商报是私人筹钱办起来的,基因不一样,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就不一样。

    我们做了一次很大的组织变革,把原来的部门分拆,将一个成都商报分拆成了七个平台:成都商报本身、每日经济新闻、成都商报活动策划公司、成都商报电商公司、成都商报的“两微一端”、四川名医、成都儿童团。我们还有淘宝平台成都频道,打算先培育一段时间,如果条件成熟,就把它公司化。下一步,“谈资”如果融资成功,也将公司化。

    所以说核心在体制,体制的突破是融合的关键。但这需要冒很大风险,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会遭遇政策的不稳定、不确定性,但必须要突破,必须要去拼。好在我们走的还比较稳,有专门的法律顾问研究法律问题和政策问题。有了突破,就很好地解决了团队的激情问题、创新问题以及个人愿景问题。

    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,不能是两张皮

    徐总:除了人才之外,技术问题也是很多媒体领导人发愁的地方。成都商报成立合资公司,自建技术团队而不是外包,这是基于什么原因?

    海总:外包我们曾经做过,后来发现不行。这相当于编辑和记者,如果不打通,其实就是两张皮。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,技术团队不和内容团队长期磨合的话,沟通成本太高。

    我们通过对那几年的总结,起草了《成都商报新媒体发展纲要》。我们不提前规划具体的产品,但要对这些年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,避免之后再走弯路。我们现在总结出来三句话,应该是统领一切思维的源点:

    1.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。

    2.以先进技术为支撑。我们决心自建团队,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我们的产品,刚开始几个互联网公司都说技术由他们来解决,但沟通效率低、成本高,效果不理想。现在我们的儿童团、四川名医、谈资都有自己的技术团队,技术团队会结合内容深度融合,还能反推内容创新。

    3.生产标准。以前我们说“政治第一,时间第二,新闻第三”,说的是政治问题一票否决和上摊时间对报纸零售的巨大影响;现在互联网说“标题第一”,管你多么好的内容,标题不吸引人,别人就不点开。以前报纸做内容,文字为主,图片为辅;现在变成图片优于文字、视频优于图片。都市报的生产标准在移动端并不适用,需要学习总结。

    资本市场是媒体产品的试金石

    徐总:说到标准,我注意到成都商报提出,一个新的媒体产品的成功,它的标准是资本市场认可。我特别想知道,为什么产品成功不是以盈利为标准呢,而是寻求资本市场的玩法?

    海总:盈利肯定是做事的目的。以前我说过,如果一个东西看上去再美,没有盈利模式我们也坚决不做。但是我为什么说是“以资本市场是否买单”来作为衡量标准呢?

    首先,资本市场最能检验出产品方向是否正确。人对自己的钱是最负责的。投资公司特别是互联网公司,投出的每一分钱都是要求回报的。我们还是遵循从市场中来,到市场中去。

    另一个,资本市场买单,也符合新媒体的发展规律。哪一个新媒体公司,不是经过A轮、B轮融资之后才开始盈利?一开始就盈利的,只有报纸。既然是互联网,就要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规律,解决可持续投入的问题。

    我们不要自娱自乐,我们要融入市场。比如公号,我看有些媒体整一面墙有七八十个公号在上面展示,其实是在自娱自乐。

    徐总:从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,我觉得您对于媒体融合的发展,成都商报未来的发展还是有信心的。那么,从国内传统媒体整体来看,包括报纸、杂志、电台、电视台,您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,是悲观、乐观,或是谨慎悲观、谨慎乐观,您会如何选择?

    海总:我是谨慎乐观。为什么乐观呢?由原来开始的迷茫、彷徨、甚至绝望,到现在看到了一些曙光。目前,国内已经出现三个报业集团基本形成了转型模式:上报集团、浙报集团和成都商报。在我看来,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、并不重合:浙报集团是“传媒控制资本,资本壮大传媒”,实现了产业反哺主业;上报集团借力当地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,从党委政府获得了巨大支持;而我们商报探索的是一条与市场、与资本接轨的道路。

    相对来说,如果成都商报能够脱颖而出,就更具有市场价值。首先,商报借助纸媒探索区域性,走刚需。“借助纸媒、探索区域性、做刚需”是相通的三个元素,都市报都用得上。第二,商报的每一笔钱,都是从市场找来的,而且还是互联网公司的钱,这说明市场认可我们的产品,我们的产品符合互联网思维。所以,我个人还是持乐观态度。当然,这也需要政策和团队的保障。

    后记

    2016年9月24日。

    对话的次日我们在离开成都的航班上看到了当天的成都商报,头版刊登着两条主要新闻:一条是,市委书记唐良智前往成都传媒集团、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和市网信办调研,并主持召开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座谈会。另一条是,成都商报首届全媒体用户节启动。对报社来讲,这是两件大事。

    我们的这次对话就是在这其中的时间缝隙完成的,也许海总还有话没有来得及说。 

    12

    鲜花

    握手

    雷人

    路过

    鸡蛋
    Copyright   ©2015-2024  快商业  Powered by©Discuz!  技术支持:DEAN     ( 粤ICP备19068152号-4